《朝花夕拾》读后感

时间:2024-08-12 13:38:57
《朝花夕拾》读后感(1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花夕拾》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朝花夕拾》读后感1

就在今天,我读完了《朝花夕拾》这本书。《朝花夕拾》顾名思义就是将以前的“花”在今日“拾起”,其原名曰“旧事重提”,《旧事重提》是鲁迅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

这本书共计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写事,有的夹叙夹议。鲁迅先生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其实这本书就是一扇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窗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那个让鲁迅先生无忧无虑玩耍的百草园;看到了鲁迅先生学习与生活的三味书屋;看到了少年鲁迅与猫结下的“仇怨”;看到了绍兴的地方戏和迎神寨会;看到了鲁迅一天天的成长,少年时拥有充满童趣的好奇心,长大后怀揣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精神。

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文章中写道:阿长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办法翻身。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将长妈妈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令人捧腹。长妈妈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迷信唠叨却又善良朴实,她承载了鲁迅先生很多的记忆。

《朝花夕拾》这本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鲁迅先生自己说,他所写的,不是“带露折花”,而是在成年后怀想往事,是“朝花夕拾”。这本书其实夹杂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回忆中的往事世界,温和且怜爱,一个是当下的现实世界,语言辛辣且批判。一个是孩子的角度,一个是成人的角度,也正是因为如此,文章才充实丰富耐人寻味。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和语言风格。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学习他的伟大情怀。

《朝花夕拾》读后感2

《朝花夕拾》是我国著名的作家,鲁迅所作,他的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本书分为十章,分别描写了鲁迅先生儿时的童年趣事,也通过不同方式来讽刺旧社会。在这本书里,让我感兴趣的就是一、二、五章了。

第一章《狗猫鼠》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的仇猫,他的仇猫原因有两点:第一,它与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像,并且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玩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吃了鲁迅先生儿时一只十分疼爱的小隐鼠,尽管鲁迅先生得知那不是猫所做但他也仍然十分恨猫,因为他后来可是真的吃了一只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一类型,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第二章《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描写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形象。鲁迅先生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第五章《无常》——无常是具有人情味的鬼,他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是那么悲伤,于是他决定放儿子“还阳片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王打了40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时,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朝花夕拾》用平常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 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3

我手捧着《朝花夕拾》,独自坐在窗前,感受这阵阵书香,品味从字里行间透露出鲁迅年幼时的童真。

这本书介绍了鲁迅在童年的生活与求学经历,与对往年的亲人、同学、朋友和师长浓浓的怀念之情。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在旧社会时生活的场景,创作出了这经典之作。

在《朝花夕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此文开头,作者便连续使用了两个“不必说”。用这两个“不必说”概括地写出了百草园中的各种风景,紧接着的“单是”细致的描写出了百草园中的一下景观。连百草园中的一角都趣味无穷,让人如此回味,那么整个百草园就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更加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特点。

鲁迅在幼年是胆子非常小,对于那些“牛鬼蛇神”总是保持着敬畏的心态。因为害怕传说中的赤链蛇——“美女蛇”,看见较长的草就敬而远之。他对美女蛇的害怕,不只有在听完故事后的一点时间,而且还特别希望拥有一只传说中能够杀死美女蛇的“飞蜈蚣”,把装有它的匣子放在枕边,以求保卫自己的平安。

鲁迅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早晨盛开的野花,傍晚拾起。”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时,回味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发了自己怀念过去的情怀。

《朝花夕拾》读后感4

鲁迅常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他的童年犹如一棵梅花在河流旁快速生长,花朵纷纷落地的场景的美,流到乡下,那花是又鲜艳又芬芳。鲁迅的《朝花夕拾》跟他的内心一定是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鲁迅的日子有欢喜又有痛苦,但都是给他留着那深刻而又完美的回忆。正如他的书《朝花夕拾》,就亲笔写了他的日子。

我读者鲁迅先生写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了鲁迅的童年的悲伤痛苦:那天晚上,鲁迅的父亲在地上保留着一口气,衍太太让鲁迅把他爸爸叫醒,鲁迅拼命的叫着,声音震耳欲聋,他父亲让他不要叫,并且拼命喘气,好一回才正常,鲁迅又叫,叫到咽了一口气。

一切的感觉都是那么痛苦,令人难受,因此我才会感动。尤其鲁迅天真的相信别人,读起来让人觉得鲁迅先生又亲切又十分不听话。

童年是有痛苦的,是那么令人难忘呢!我的童年也有痛苦的几次经历。我家在农村,一次,我的亲人逝世,我什么都不知道,一直在那拼命的叫着,就算有人阻止,我也不管理,他说别叫了,说话的低微表示他奄奄一息,好久才喘过气来。我叫着,一直叫到他没气了,就在那坐无声息。我很后悔,当年没有给他一个平的环境。我就从那时开始,再也没有如此疯狂。

现在的时代,老师与父母已学业为重,作业更是一大堆,我们哪有时间去管理这里那里的了。

童年已向我们一步步地离开,留下的也只是一些散落的记忆,还不如多读读记记《朝花夕拾》,体会鲁迅的童年的痛苦与快乐。

拾起了朝花,就像拾起了父亲死后的遗言,令我记忆非凡。

《朝花夕拾》读后感5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讲述的就是鲁迅儿时的经历。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藤野先生》怀 ……此处隐藏3347个字……们感到悲哀。

然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齐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十分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但是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我十分喜欢鲁迅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读后感12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部回忆散文集,较完整的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当年的事态人情、民族文化、流露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

作者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文笔深沉隽永。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每篇散文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例如第一章《狗·猫·鼠》: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我认为鲁迅先生擅长用“兴”这一手法。就是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散文是最难写的了,应为首先要做到“形散神不散”非常难,所以我十分敬佩鲁迅先生。

我觉得《朝花夕拾》真的是一本好书。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思想,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提高文学素养,成就完美人生!

《朝花夕拾》读后感13

再一次提及这本散文集,书香仿佛萦绕在鼻尖。他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一个明媚的下午,和着蝉声,给我们絮叨那些童年的趣事,也就是“《朝花夕拾》”吧。

鲁迅是幸运却又不幸运的。幸运的是,它可以在百草园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的低唱;可以在书房里诵读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山海经》。但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封建社会腐败与黑暗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也是巨大的。年幼的鲁迅,要承担父亲的重病,家道中落,受尽人情冷暖,然而却击不倒他。

历史老师曾给我们讲过,现在的中国人的思维与创新比不上国外——就是因为几百年来的封建社会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潜滋暗长。

鲁迅明白,封建社会的固步自封是无法用力量来改变的,所以,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要用文学的力量来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

他笔下的“长妈妈”与“范爱农”这两位经典人物,就是被封建社会所毒害的人物的缩影。长妈妈的性格与思想上都有太多消极与落后的东西,体现了革命前的黑暗社会的浑浊与昏暗。而范爱农则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亦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思维的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向往安乐的心。

当时的人们,受尽了黑暗与压迫,一日终明悟,起身反抗,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艰难的战争;为了幸福,不知挥洒了多少位烈士的鲜血——眼前的生活,我们需要珍惜。

俗话说: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情感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鲁迅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彻底解放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他的文章就如同一杯醇香的老酒,读来醍醐灌顶,发人深醒。

《朝花夕拾》读后感14

有人说,这本书是文学巨匠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有人说,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回忆文集;还有人评价作者说:“他是我们伟大的精神导师。”不错,这本书名叫《朝花夕拾》,而它的作者正是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共收录了十篇散文。分别记叙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和青年求学的历程。而我最欣赏的是鲁迅所写的儿童时期的散文。作者用最童真,最质朴的语言。记叙了那些令他难以忘怀的人与事,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动画面。

而在这十篇散文中,令我最难忘的却是《琐记》。文章的开头描写了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的形象。而更为主要的是回忆了作者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绍兴前往南京求学的种种经历。文章描写作者曾经在此求学过的两个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作者强烈批判了这两个学堂办学的种种弊端,并记叙了作者求知的艰难,描绘出了作者急于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曾记得幼年时还满是稚气。阅读这篇文章时还不知所以然,现在的我以一个较为成熟的心态去阅读这篇文章,才明白作品表现出的并不仅仅是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更歌颂了在当时的社会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不满社会现状,那内心充满一腔热血的革命青年!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再来回顾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你是否有所感悟?你在对待学习态度这个问题上是否有所改变?是的,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死板的去学习。问问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仅仅只是为了成绩单上的几个数字而学习吗?在我们的心中应该都有一个学习的目标,我们应该为了这个而去默默的努力。在鲁迅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他强烈的探索欲,求知欲是多么的强烈啊!

《朝花夕拾》读后感15

鲁迅先生的文章多是有些晦涩难懂的,故每每我读先生的文章都要读上许多遍,使得自己能更好的读懂先生的意思。而先生的这篇《五猖会》,读得不花我半分力气,却委实让我引起不小的共鸣。

文章的开篇便是写的儿时的先生对于“迎神赛会”的一种期盼和向往,由于居住在偏僻的处所,虽然是对于这样的活动充满憧憬,但是确实从来没有看到过真正的书中所描写的“迎神赛会”,只能不断的从书中看到这些描写加以自己的想象,最多只能花上一文钱买上一个“吹都都”。在写满对这类“迎神赛会”的憧憬之后,峰回笔转,先生即将遇到“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去东关看五猖会!而这五猖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儿时的先生必是神往不已,而确实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先生要随家人同去看着五猖会!这不仅可圆了梦,也是儿时童趣的一个所在!可偏偏在大家准备出发的时候,“父亲”却成了一个最最不和谐的音符,非要让我背书!《鉴略》中的二三十行。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兜头一盆冷水,各种强记之后终于能过了“父亲”这一关,而起初那种兴奋却荡然无存!这种封建礼教的威仪,不可撼动的地位,无疑给先生儿时的内心留下了不好的记忆。

读到此处,不禁勾起我的共鸣来。每每要出去玩耍,父亲或母亲总是不会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考量问题,非要出个名目让他们还“称心如意”了,而我们再得以出去玩耍时,早失去了先前的心气儿。

让我用先生文章的结尾做个结尾吧: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候叫我来背书。”

《《朝花夕拾》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